皇龙自动化工程博客 上海皇龙自动化工程公司博客

戚继光之后的戚家军到底发生了什么?

《绣春刀2》是一部精彩的历史武打电影,剧中主角沈炼虽然武功卓绝,又在国家安全机关任职,其实也不过是个修罗场中苦苦挣扎的小人物而已。和其他人所不同的是,他不过坚守住了那一点点恻隐之心。

在这部电影里,对历史的刻画和想象也非常精彩,虽然往往只是点缀在武打戏间的只言片语,但透露出的东西却值得深究。

例如电影的第一个场景:萨尔浒之战的幸存者 沈炼与陆文昭在惨淡的夕阳下看着尸横遍野的战场,陆文昭悲凉的说了一句:

几万条人命,说没就没了。要想不这么死,就换一种活法。”

从后面的剧情来看,无论陆文昭还是他的师妹丁白缨,实际都是戚家刀传人---也就是戚继光一手创制的戚家军余脉。这部电影的重要武打戏,甚至可以说就是“绣春刀和戚家刀”这明朝最有名的两种武器的对战。

如果对电影中的剧情安排较真一点,想深刻一点,那么我们必须得问:

萨尔浒之战后,幸存者陆文昭为何要说 “换一种活法”?

一向是忠勇报国,军纪极佳,明朝对外战争的利刃---戚家军,为何要刀口向内,参与这样一段实际是“善恶不分是非不明的政治阴谋中?

当带着这些疑问翻开记载戚家军的历史的文献后,我深深感觉的是:真是黑暗啊-----真实的历史也许比电影中更黑暗。

1595年,明朝北方九大边镇(类似今天的军区) 蓟镇发生了一件事,在历史上很不起眼。

这一年正是万历朝鲜战争的第三年,由于前线战事趋缓,明军将第一阶段在入朝的部分士兵调回国内,驻扎在山海关,石门等地。他们的人数约3700人。

这支部队被称为“南兵”,都是从义乌,处州等地招募,按戚继光兵法训练和作战的军队。主将是跟随戚继光数十年的老将吴惟忠,也就是说这是不折不扣的戚家军。

戚家军在朝鲜的表现非常出色,在平壤战役中他们奋勇登先,连吴惟忠本人都被鸟铳射穿肚肠,但戚家军还是第一批登上了城墙,一天一夜就拿下了被日军占领了多日的平壤城。

按说远赴异国,定一国之都的功劳可以载入史册,但等候他们的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新任的上司 蓟镇总兵官王保,把他们叫到演武场上,

戚家军发现自己被已经武装好的友军包围,屠杀,最终死亡人数最有根据的说法是1700人。

然后他们被冠以兵变的罪名,草草上报了事,虽然有热血御史为之鸣不平,但是在当时兵部尚书石星的担保下,总兵王保不但无罪,甚至还因“平等变难”得赏。史称“万历二十三年蓟州兵变”。

戚家军被冠以的罪名之一是趁乱抢劫杀戮附近的商户居民,但我们看看朝鲜君臣对这支部队的评价“功最廉操”,“一路皆立碑颂之”来看,这支部队军纪极佳,在朝鲜时是少有的不抢劫不扰民的军队,朝鲜当年所立碑到两百年后还看得见。

在国外战区尚且如此,到国内反而会抢劫商户杀戮自己人民?明显不合理。

那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因何被杀戮?为什么在日军的火绳枪下他们不过牺牲数百,回国后反而倒在友军刀下?

戚家军是一支高薪酬的职业士兵。

虽然戚家军很强调爱国保民教育,但士兵们确确实实是为了高报酬而来,戚继光也并不讳言这一点,他只是教育士兵们:养猫是为了抓老鼠,养狗是为了看家,你拿着朝廷和百姓的银子,出力杀贼乃是本分。

在朝鲜期间他们更是双饷待遇,一名普通士兵的年薪达到约43两,远远超过国内一般水平。更何况在平壤之战中,明军李如松曾经许诺:先登上城墙的赏赐300两。

但平壤之战过了接近2年了,不但先登赏银没有兑现,连应该拿的双饷也有拖欠!(当时冒死和他们一起登城的吴惟忠副总兵得了个可笑的20两赏银。)忍无可忍的士兵们鼓噪着要讨个说法,这样本来就和他们有宿怨的北军军官们就趁机发难,用兵变的名义杀人,从而为大明节省了这笔费用。(上述具体情况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杨海英博士的《万历二十三年蓟州兵变管窥》)

一个袁崇焕之死被人记了数百年,到今天还是网络热点,因为他是文官。那1700名欠饷士兵之死的事情却传不了一年,甚至明史里也觉得没必要专门记录。只是在某些奏章里有记载,本来对边塞从军应募踊跃的浙江兵,在这件事后逐渐减少。

上千的人命,就这么没了,和萨尔浒之战后的几万条人命一样。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不会想换一种活法?比如像陆文昭那样攀援权贵做政治投机是一种活法,像后来的关宁军那样留起辫子开始向原本该保护的人开刀也是一种活法,活法还有很多很多。

可他们是戚家军,至少在历史记载上来看,哪怕是到最后。他们也没有改变。

历史上戚家军的最后一次露面是在天启元年(1621年),即电影中主要剧情发生的6年前。

沈阳 浑河边

明军与八旗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由川兵与浙军组成的这支明军部队合计人数不到万人,且以步兵为主。

三千浙军由戚继光的同族宗亲-戚金率领,虽然他曾经因英勇和治军廉洁(朝鲜人惊奇的发现这些人居然不吃空饷)在朝鲜被一致称赞,但他这一辈子官职最多只做到副总兵。

地形:旷野无遮蔽

战备:明军远道而来,而对方在沈阳城以逸代劳,背城而战。

军队规模:明军合计不到万人,对方最低的估计是“数万”。

兵种及装备优势:无论戚家军和川兵都是步兵。而对方有步兵,骑兵,甚至还能用沈阳城上的大炮居高临下射击明军军阵。

虽然结局早已注定,但不到万人的明军 仍然让占据了一切优势的八旗付出了“死伤亦相当”的代价。

在戚家军的最后时刻,戚金下马拉住本来准备骑马逃走的上级童仲揆,

“您去哪里?这就是我们死的地方!”

(.......力尽矢竭,挥刀杀十七人。大清兵万矢齐发,仲揆与戚金、名世及都司袁见龙、邓起龙等并死焉)

本文参考资料:

万历二十三年蓟州兵变管窥-杨海英

_义乌兵与长城觅踪_吴潮海

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_辛德勇

戚金生平考述-朱永涛


文|红枫闭家锁的红枫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