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龙自动化工程博客 上海皇龙自动化工程公司博客

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 西格夫里·萨松

西格夫里·萨松(英,1886-1967)

In me, past, present, future meet,于我,过去、现在和未来
To hold long chiding conference. 商讨聚会 各执一词 纷扰不息。
My lusts usurp the present tense 林林总总的 欲望,掠取着我的现在
And strangle Reason in his seat. 把“理性”扼杀于它的宝座
My loves leap through the future's fence 我的爱越过未来的藩篱
To dance with dream-enfranchised feet.
梦想解放出它们的双脚,舞蹈不停。
In me the cave-man clasps the seer, 于我,穴居人攫取了先知,
And garlanded Apollo goes 佩戴花环的阿波罗神
Chanting to Abraham's deaf ear. 向亚伯拉罕的聋耳唱叹歌吟。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Look in my heart, kind friends, and tremble, 审视我的内心吧,亲爱的朋友,你应颤栗,
Since there your elements assemble. 因为那才是你本来的面目。

公无渡河的正确翻译

公无渡河又作《箜篌引》,《相和歌辞》之一。据崔豹《古今注》记载,一天早晨,汉朝乐浪郡朝鲜县津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葫芦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其名即《箜篌引》。

乐浪郡就是现在的朝鲜。

百度搜索到的翻译是:

你不要涉水渡河啊!

你却一定要涉水渡河!

未曾渡过却淹死在河里!

拿你怎么办呢!

其实正确的翻译是:

死鬼,不要渡河啊,

死鬼,你偏偏要渡河!

死鬼,你最后坠河而死,

死鬼,你怎么这样啊?

2020诺贝尔文学奖露易丝•格丽克诗歌(十九首)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年出生),美国诗人,生于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遍获各种诗歌奖项,包括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

年来百好俱衰薄,独有幽探兴尚浓

七律   再游延寿寺次旧韵

居越诗,正德辛巳年归越后作

明·王守仁

历历溪山记旧踪,寺僧遥住翠微重。

扁舟曾泛桃花入,歧路心多草树封。

谷口鸟声兼伐木,石门烟火出深松。

年来百好俱衰薄,独有幽探兴尚浓。

王守仁(1472~1529)是明朝余姚人,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主要成就有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世宗由藩王入继大统,对王守仁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准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这首七律就是王守仁回家探视父亲在松江延寿寺游历时所作。再游意味着此前曾经游览过延寿寺。延寿寺位于松江区塔汇镇李塔街李塔院内,旁塔而建。明王建塔礼佛,高僧元信自定海卓锡塔中,吴越王裔钱氏结缘舍地助营殿宇,傍塔建寺。祈澄波静涛而名澄庵,为松江境内佛教发轫之地。李塔始建于初唐时期,因唐太宗第十三子曹王李明任苏州刺史时所建,早期称为“礼塔”,后渐渐讹成“李塔”。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省试湘灵鼓瑟   
[唐]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大历十大才子之一。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这首诗为钱起天宝十载(751 )参加进士考试所作,该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他在诗坛的不朽声名。